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冷湖地区古近系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
陈波,孙国强,史基安,郝媛媛,石海信,陈汾君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8, 8 (2): 7-13.   DOI: null
摘要   (258 HTML8 PDF(pc) (2755KB)(298)  

应用钻井取心资料,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测录井资料,同时结合分析化验数据,对冷湖地区古近系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孔隙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冷湖地区古近系储层成熟度较低,储层中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微裂缝均有发育,储层物性较差;成岩作用类型多样,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大的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其中压实作用是破坏储层物性的最根本原因.研究区储层整体因压实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平均达21.65 %,胶结作用是使储层物性进一步减少的重要因素,造成孔隙损失平均达3.34 %,溶蚀作用是储层增孔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溶蚀流体的缺乏使其贡献有限,增孔约为2.26 %.储层物性与成熟度成正相关性,与埋藏深度成负相关性,表现为低成熟度和深埋藏的路乐河组(E1+2)压实和胶结作用最强,储层物性最差,下干柴沟组下段(E3 1)次之,成熟度最高和埋藏最浅的下干柴沟组上段(E3 2)储层物性最优.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3 冷湖地区古近系发育孔隙类型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压实残余粒间孔隙主要是碎屑颗粒受到压实应力作用影响而挤压形成,形态多呈不规则状(图3a),胶结残余粒间孔主要由于胶结物,黏土矿物充填在粒间孔隙而形成,压实和胶结残余粒间孔在研究区古近系各个层位均有发育(图3a,b,c).粒间和粒内溶孔多发育于有机酸生成释放阶段,储层中不稳定颗粒如长石,碳酸盐胶结物,易溶杂基等遇酸发生溶蚀形成溶蚀孔隙,大多呈锯齿状(图3d),粒内溶孔以长石和岩屑碎屑颗粒内部发生溶蚀为主,常呈港湾状(图3e),溶蚀孔隙多见于E31,E1+2层位,E32层位相对少见.研究区微裂缝多以成岩微裂缝为主,强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都有可能使得碎屑颗粒内部产生微裂缝(图3f),研究区储层微裂缝数量较少且对孔隙度影响不大,但对渗透率影响较大.
压实作用在研究区各个层位均有发生(图4),是研究区最为普遍的成岩现象,在显微镜下,可见泥质碎屑和云母等可塑颗粒在压实作用下发生形变,部分颗粒扭曲变形会挤入孔隙中呈现出假杂基现象(图4a,b),随着地层埋深的增加,压实作用作用力变强,镜下易观察到部分颗粒呈定向排列,石英和长石等脆性颗粒在强压实作用下发生脆裂产生脆性裂纹(图3f),颗粒之间接触关系由点接触转变为点—线接触或线接触.冷湖地区古近系储层镜下观察以机械压实作用为主,压溶作用相对少见.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