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冷湖地区古近系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8, 8 (2):
7-13.
DOI: null
应用钻井取心资料,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测录井资料,同时结合分析化验数据,对冷湖地区古近系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孔隙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冷湖地区古近系储层成熟度较低,储层中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微裂缝均有发育,储层物性较差;成岩作用类型多样,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大的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其中压实作用是破坏储层物性的最根本原因.研究区储层整体因压实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平均达21.65 %,胶结作用是使储层物性进一步减少的重要因素,造成孔隙损失平均达3.34 %,溶蚀作用是储层增孔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溶蚀流体的缺乏使其贡献有限,增孔约为2.26 %.储层物性与成熟度成正相关性,与埋藏深度成负相关性,表现为低成熟度和深埋藏的路乐河组(E1+2)压实和胶结作用最强,储层物性最差,下干柴沟组下段(E3 1)次之,成熟度最高和埋藏最浅的下干柴沟组上段(E3 2)储层物性最优.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6
冷湖地区古近系储层成岩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压实和胶结作用对储层孔隙起到破坏作用,随着成岩作用的加急,储层中原生孔隙消失殆尽,孔隙度迅速减少,而溶蚀孔隙是储层形成次生孔隙,增加孔隙度最为重要的途径.根据前人研究结果可知[20],研究区储层成岩阶段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或中成岩阶段A期(图6),成岩场的温度不足以使烃源岩大量分解有机酸,即使冷湖地区古近系E1+2层位和E31层位含有较多的杂基,碳酸盐胶结物以及自生黏土矿物,具备了较多的溶蚀对象,但由于溶蚀流体(有机酸)的相对匮乏,因此,冷湖地区古近系储层中因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增孔较为有限.通过镜下薄片分析研究,因溶蚀增孔量约为2.26 %左右,且溶蚀孔隙主要发育于E1+2层位和E31层位,E32层位成熟度相对较高且埋藏浅,几乎难觅溶蚀孔隙.
综合前文分析,可知冷湖地区古近系储层压实作用是破坏储层孔隙的最根本原因,胶结作用是使孔隙进一步减少的重要因素,溶蚀孔隙是储层增孔的重要途径,但贡献有限,据此,可建立研究区储层的孔隙演化模式(图6).冷湖地区古近系储层物性与成熟度成正相关性,与埋藏深度成负相关性,表现为低成熟度和深埋藏的路乐河组(E1+2)压实和胶结作用最强,储层物性最差,下干柴沟组下段(E31)次之,成熟度最高和埋藏最浅的下干柴沟组上段(E32)储层物性最优,究其原因,是由于埋藏越深,地层上覆岩石压力也越大,压实作用对储层孔隙的破坏性自然表现的就越强;而成熟度低,则表现为储层中刚性颗粒石英含量较低,塑性颗粒长石或者杂基的含量高,这些塑性颗粒不仅抗压实应力的能力弱,且易在压力作用下变形挤入孔喉中,破坏储层的物性.
本文的其它图/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