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优先发表
微信公众号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李士伦,汤勇,侯承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 9 (3): 1-8.  
摘要684)   HTML79)    PDF(pc) (2217KB)(1411)    收藏

注CO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及温室气体地质埋存前景广阔。回顾国内外CO2驱发展历程及简况,分析CO2非混相驱及CO2吞吐发展现状,总结了CO2驱相态、驱油机理评价以及CO2驱油藏工程优化设计技术,CO2驱油藏工程设计重点在于提高驱油效率和波及效率,控制黏性指进和气体突破,实现混相或近混相驱,结合油藏特征优化井网和注入参数。指出CO2近混相驱和提高波及体积是CO2驱发展趋势。水气交替、泡沫驱、裂缝封堵及局部重力驱是防气窜的重要手段。在总结国内外目前CO2驱技术及现场经验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油藏特征做好CO2驱与CO2地质埋存相结合的顶层设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页岩油注气提高采收率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梅海燕,何浪,张茂林,胡欣芮,毛恒博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8, 8 (6): 77-82.  
摘要400)   HTML7)    PDF(pc) (1386KB)(757)    收藏

页岩油在世界范围内资源丰厚,具有广阔的开采前景。然而水平井以及大量水力压裂措施使得成本大大提高。大量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通过注气能极大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目前还没有将这一技术商业应用的成功案例,因此页岩油注气提高采收率是否可行还存在争论。通过对比页岩岩心气驱实验、页岩油注气数值模拟及矿场试验三个方面的研究,发现实验条件及数值模拟模型与实际页岩储层存在较大差异。结合李传亮提出的页岩储层微型岩性圈闭构造理论,得出只有在压裂改造,或建立正交水平井井网缩短井距的条件下进一步注气,才能达到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的目的。这对于我国乃至世界页岩油采收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地质封存条件下CO2在模拟盐水层溶液中的溶解度研究
金旸钧,陈乃安,盛溢,徐艳梅,王军良,潘志彦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 9 (3): 77-81.  
摘要263)   HTML7)    PDF(pc) (1597KB)(696)    收藏

CO2过度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已经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CO2地质封存技术作为一项有效的CO2处置技术,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研究了CO2在模拟深部盐水层溶液中的溶解度及溶解度随埋存深度(800~2 800 m)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800~1 700 m埋深范围内,CO2溶解度随着盐水埋深的增加而减少;当埋深大于1 700 m时,CO2溶解度则随着盐水埋深的增加而增加。CO2溶解度随埋存深度的变化用方程进行了拟合,以此为基础预估了一定区域封存场地的CO2封存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攻关方向
郭彤楼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1, 11 (1): 1-6.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1.01.001
摘要569)   HTML58)    PDF(pc) (2317KB)(669)    收藏

通过对近年来深层页岩气突破井的总结,提出了深层页岩气的4个地质特点:①深、浅层页岩基本评价参数相似,但深层页岩含气量和孔隙度一般都要高于中深层;②深层页岩水平应力差远大于中深层;③盆地内深层页岩气普遍表现为超压,压力系数普遍在1.9~2.1,盆地边缘复杂构造区则表现为常压;④正向构造依然是深层页岩气获得高产的主要因素。根据Haynesville和Barnett页岩气田单井生产曲线递减特征分析和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地质特点,指出了深层页岩气存在的理论认识创新、工程工艺适用性、成本与效益开发3个主要方面问题及其相应的攻关对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CO2驱最小混相压力影响因素研究
汤勇,赵雪梅,汪洋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8, 8 (4): 42-45.  
摘要335)   HTML9)    PDF(pc) (1835KB)(617)    收藏

CO2驱油是提高原油采收率中一种比较有前景的方法。CO2不仅能溶解于原油中,还可置换出原油中某些轻质烃或中间组分的烃类物质,故油藏原油组分组成对CO2驱过程的组分传质和最小混相压力影响大。因此,量化表征原油组成对注CO2混相驱的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对油藏筛选具有工程意义。基于国内某油田原始地层流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地层原油注CO2混相驱过程的多级接触混相机理研究,并运用相态模拟软件CMG中的Winprop模块对实验数据进行相态模拟计算,研究表明:CO2与原油最小混相压力与原油中组分N2、C1和C11+的摩尔组成成正比,与C2~C10的摩尔组成成反比。而要使CO2—油藏流体达到混相就需要油藏压力高于最小混相压力,这就要求在筛选注CO2驱的油藏时,尽量考虑C2~C10的摩尔含量高,C24+摩尔含量低的油藏。该研究对于进行混相驱替设计与混相预测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机器学习预测油气产量现状
黄家宸,张金川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1, 11 (4): 613-620.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1.04.018
摘要457)   HTML28)    PDF(pc) (1478KB)(579)    收藏

机器学习是一种通用的数据驱动分析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油气大数据分析利用手段。油气勘探开发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庞大数据基础的重要领域,具有很大的数据挖掘潜力。利用油气田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帮助决策者进行投资分析、风险评估、生产优化,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机器学习方法早已被研究人员尝试应用于油气领域相关研究,随着机器学习算法的发展,许多应用场景被不断提出,但针对具体场景的通用方案仍在探索中。笔者从最基本原理着手介绍了机器学习的建模过程,梳理了用于油气田大数据分析的3类主要机器学习方法的发展历史,结合油气田大数据的特点,讨论了油气田大数据分析利用的核心内容、目标及优势,分析了机器学习在油气领域的主要应用场景,总结了目前典型油气产量预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南方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方志雄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 9 (5): 1-13.  
摘要463)   HTML58)    PDF(pc) (3157KB)(569)    收藏

常压页岩气是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类型之一,资源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中国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持续在渝东南盆缘构造复杂带南川—武隆地区开展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在常压页岩气基础地质理论研究、低成本工程工艺技术攻关、绿色矿山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建立了常压页岩气“三因素控气”富集高产地质理论、页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和目标评价体系,创新低密度三维地震勘探、“二开制”井身结构完井、“投球转向、连续加砂”、“三阶梯”压裂加砂、电动压裂、高效排水采气6项常压页岩气低成本工程工艺技术,初步形成常压页岩气开发技术策略,探索一体化绿色勘探开发模式,实现常压页岩气勘探多点突破和高效开发,常压页岩气展现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但中国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仍面临理论创新、技术突破、效益开发等诸多挑战,因此,对中国常压页岩气产业发展提出了5点对策:①深化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强化目标评价;②加快优快钻完井配套技术攻关研究,进一步提速、提效;③加强高效压裂改造工艺技术研究,增产、降本、增效;④加强常压页岩气生产规律研究,制定效益开发技术策略;⑤全面推行页岩气地质工程最优化决策体系建设,管理提质创效。以期加快推动我国常压页岩气产业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胜利油田CO2驱油技术现状及下步研究方向
曹绪龙, 吕广忠, 王杰, 张东, 任敏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 10 (3): 51-59.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0.03.008
摘要317)   HTML26)    PDF(pc) (6191KB)(566)    收藏

CO2驱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双赢的主要技术。针对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CO2驱面临的混相难、易气窜、波及系数低等技术难题,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超前注CO2混相驱的开发机理,形成了特低渗透油藏的超前注CO2混相驱开发技术,现场应用后增产效果明显,单井日产油增加了5倍。提出降低混相压力的原理和技术思路,研发了降低混相压力体系,降幅可达22 %。分析胜利油田CO2驱规模应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提出了深化CO2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相态理论、研发低成本扩大CO2驱波及体积技术、发展CO2非完全混相驱、气窜通道描述与预警等CO2驱的发展方向,为油田实现CO2驱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石化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方向
孙焕泉,周德华,赵培荣,李王鹏,冯动军,高波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1, 11 (3): 269-280.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1.03.001
摘要516)   HTML41)    PDF(pc) (5191KB)(553)    收藏

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北美取得了页岩革命的胜利,美国实现了能源独立,并主导全球能源格局。北美页岩革命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对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中国石化探区油气资源丰富,有利目标类型多,加快勘探开发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已实现效益开发,围绕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致密砂岩和页岩等重点领域的高效勘探开发,需要加强隐蔽油气藏精细描述和勘探开发适应性压裂技术攻关,加强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和优快钻井技术体系攻关,利用大数据对致密砂岩气藏开展高效调整和优化完井方式,发展海相页岩油气多层系立体开发技术,开展向深层、常压、陆相页岩油气领域攻关。中国石化将持续加强地质理论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攻关,加强技术装备升级,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思路,建立一体化运行协同机制,加强项目全过程一体化管理,切实推进各油气田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勘探和高效益开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CCUS产业发展特点及成本界限研究
胡永乐,郝明强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 10 (3): 15-22.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0.03.002
摘要420)   HTML21)    PDF(pc) (1059KB)(551)    收藏

世界范围内CCUS(CO2捕集、利用与埋存)产业发展迅速,并且逐渐从单环节项目向全产业项目发展;捕集对象从电厂和天然气处理,扩展到钢铁、水泥、煤油、化肥及制氢等行业。目前,产业驱动方式主要有5种:政府及公共基金、国家激励政策、税收、强制性减排政策及碳交易等。我国规模集中排放CO2的企业主要以电厂、水泥、钢铁和煤化工为主,其排放量约占总量的92 %。按浓度划分,以低浓度的电厂、水泥、钢铁及炼化行业为主,高浓度的煤化工、合成氨、电石及中浓度的聚乙烯行业排放源相对较少。CO2来源成本由捕集、压缩及运输3部分构成,这3项成本均受捕集规模的影响,而捕集成本还与排放源浓度密切相关,高浓度排放源以压缩成本为主,低浓度排放源以捕集成本为主。多数油田对CO2成本的承受力低于其来源成本,这之间的差距需要寻求技术、政策及市场等方面的途径来填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何治亮,聂海宽,蒋廷学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1, 11 (2): 135-145.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1.02.001
摘要364)   HTML17)    PDF(pc) (2126KB)(539)    收藏

深层页岩气(埋深大于3 500 m)是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尽管前期已在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3 500~4 000 m钻获工业页岩气流,但由于递减速度快和EUR(估算最终可采储量)低,尚未实现规模性商业开发。基于对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分析,梳理了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规模高效开发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深层页岩气赋存机理和富集规律认识有待深化、经济有效压裂改造的工程工艺技术尚待建立以及深层页岩气开发组织运行和管理方式难以满足规模有效开发的需求。提出了实现深层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三方面的应对策略:①深化深层页岩气富集规律认识,建立选区与目标评价方法,形成“甜点”和“甜窗”预测描述技术;②深化深层页岩气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并形成先进配套的钻井、压裂工程工艺技术与装备体系,充分解放地层产能;③推行地质—工程一体化,构建全新的体制机制,大幅度降低成本,实现深层页岩气开发效益最大化。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在大于3 500 m的深层领域多口井获得工业气流并已提交探明储量,是优先开展深层页岩气开发实践的重点层段,通过深化地质认识、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和优化组织管理,大幅度提速降本增效,在较短的时间内可望实现规模有效开发,预期产量有望超过中—浅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甘谷驿油田L2区特低渗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层分布的影响
李明,戚楠,陈朝兵,朱玉双,张全培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 9 (2): 1-6.  
摘要320)   HTML32)    PDF(pc) (4603KB)(493)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长61油层亚组作为研究区主力含油层系,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储集层特征在三维空间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油层在垂向和平面上分布规律复杂,制约了后续的滚动勘探开发工作。本次研究以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为出发点,结合分析测试资料,从层内、层间、平面展开,系统全面分析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对油层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区长61油层分布的复杂性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而成,其中,沉积微相和成岩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层间非均质性,尤其是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性易造成原油选择性充注,而层内非均质性直接导致复合砂体内部原油不均一分布。通过本次研究,能够更好理解鄂尔多斯盆地特低、超低渗油层的分布规律,为后期寻找有利区带提供指导意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井筒流动工况预测
王浩儒,李祖友,鲁光亮,唐雷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8, 8 (6): 28-32.  
摘要215)   HTML7)    PDF(pc) (1438KB)(449)    收藏

川西气田气井普遍产水,对气井稳产影响较大。及时掌握气井井筒流动工况可以判断气井积液情况,指导排水采气措施的制定。常规地采用井下压力计的气井工况判断方法存在时效性差、成本较高等缺点,而常规两相流理论对于不能连续携液气井压力分布预测亦存在较大偏差。通过搜集大量气井生产数据和流压测试资料训练形成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井筒流动工况预测模型,RBF网络具有结构自适应性,输出不依赖于初始权值的特性,15口井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符合率为86.67 %,表明应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气井井筒流动工况较为可靠,可以用来指导生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一种建立毛管束模型的新方法
袁媛,孟英峰,唐汉林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8, 8 (3): 35-39.  
摘要354)   HTML11)    PDF(pc) (1528KB)(436)    收藏

毛管束模型是表征多孔介质最常用的物理模型之一。经典的毛管束模型是一簇簇等径的直毛管,但该物理模型忽略了多孔介质的弯曲性。因此,以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结合压汞资料,引入毛管束模型的修正因子——迂曲度,提出了一种建立毛管束模型的新方法。该方法考虑了毛管束模型的弯曲性,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毛细管半径、不同毛细管的孔隙度、渗透率、不同半径毛细管的体积以及不同半径毛细管对整个毛管束模型的渗透率贡献,对于研究特定压差下储层工作液的渗吸、定量表征储层水侵损害具有重大的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分子动力学在聚合物驱油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徐建平,袁远达,谢青,魏学刚,冯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1, 11 (3): 414-421.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1.03.017
摘要223)   HTML6)    PDF(pc) (5938KB)(422)    收藏

传统上,实验室测试和测量被认为是最可靠的表征方法,然而在许多情况下,由于对储层性质范围的敏感性和非均质储层性质的局部变化认识不清,以及基于过于简化的假设条件,使得这种确定性策略获得的特征预测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分子动力学(MD)模拟在储层岩石、流体性质及其相互作用和原子水平上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MD中,通过对系统中所有原子运动的牛顿方程的数值解,从原子位置和速度的时间演化分析中提取出有趣的性质。这项技术有助于进行计算机实验,以及进行可能无法完成的、成本极高的或者非常危险的实验。综述了MD模拟技术及其在驱油机理和驱油剂性质研究中的应用,阐述了MD的理论概念和程序,特别是在聚合物驱分析中。这将提供有用的指导方针,以表征储层岩石和流体及其在各种油藏中的行为,有助于更好地优化设计生产计划的运行,为油田聚驱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胜利油田CCUS技术及应用
张宗檩,吕广忠,王杰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1, 11 (6): 812-822.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1.06.003
摘要373)   HTML26)    PDF(pc) (4038KB)(421)    收藏

以CO2排放为核心的气候变化和以石油资源紧缺为核心的能源安全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大难题。胜利油田针对CO2捕集和大幅度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技术瓶颈开展攻关研究,形成了CO2捕集、长距离安全输送、油藏工程优化设计、注采工艺设计、地面集输设计和驱油与环境监测等配套技术,建成了工业规模的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驱油与地下封存全流程示范工程。工业化测试表明,开发的基于新型多氨基CO2捕集溶剂(MSA)的捕集技术比传统的乙醇胺CO2捕集溶剂(MEA)捕集技术成本降低35 %,高89-1区块累计注入液态CO2 31×104 t,累增油8.6×104 t,封存CO2 28×104 t,中心井区已提高采收率9.5 %,预计提高采收率可达到17.2 %。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流线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在断块油藏开发调整中的应用
刘家军,金忠康,蔡新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 9 (6): 24-29.  
摘要195)   HTML3)    PDF(pc) (2805KB)(417)    收藏

断块油藏地质条件复杂,小断层发育,储层非均质严重,开发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高度分散,注采井间流线固定,水驱效率变差,水驱波及难以进一步扩大。改变流线已成为低油价下断块油藏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常规的动态分析不适应高含水断块油藏的调整。应用流线模拟方法分析了各因素对水驱流线的影响,利用灰色关联法计算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纵向非均质、平面非均质、注采井网对流线的影响显著,注采井距、注采压差等因素对水驱流线的影响相对较小,将流线分布模式分为流线密集区、流线稀疏区、流线空白区,并形成了基于流线的优化调整技术。在苏北盆地多个断块油藏开展了矢量调配、增新水线、抽稀井网、细分重组的调整,取得较好效果,对同类型油藏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几个地质问题
郭彤楼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 9 (5): 14-19.  
摘要292)   HTML35)    PDF(pc) (2631KB)(409)    收藏

以常压页岩气藏勘探开发中的几个地质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进行了常压页岩气藏分类,着重分析泥页岩的有机碳含量变化、热演化程度与孔隙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含气量与这几个地质因素相互间的制约及其与初始产量的关系,同时对照国内外典型页岩气藏实例,探讨不同压力梯度页岩气运移对气藏初始产量的控制作用。明确指出,盆(内)缘过渡型常压页岩气藏和盆外残留型常压页岩气藏,页岩气的运移补充能量存在差异。虽然存在散失,但由于盆内页岩分布面积大,页岩气的运移补充充足,盆(内)缘过渡型常压气藏具有较高的初始产量和较好的商业效益;盆外残留型常压气藏,页岩分布面积有限,运移补充不充分,属于偏低常压,初始产量较低。要实现商业开发,还需要大力攻关增产与降本技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我国CO2驱油注采工艺技术现状及下步研究方向
钱卫明,曹力元,胡文东,张金焕,张露曼,韩超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 9 (3): 66-72.  
摘要353)   HTML20)    PDF(pc) (1583KB)(406)    收藏

基于CO2驱注采井完井管柱技术难点,系统阐述了国内CO2驱注采井完井管柱的研究历程和发展现状,总结出CO2驱注采井完井管柱的技术关键是注入井完井管柱的密封性能和采油井完井管柱的防腐防气性能。国内油田CO2驱先导试验表明,封隔器的不断优化、油管的气密性检测等技术有助于提高注入井的密封性;CO2缓蚀剂配方和加注工艺、气举控套、井下油气分离等工艺有助于提高采油井的泵效。同时,针对矿场注采井面临的技术难题,指出了CO2驱注采工艺的下步研究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复杂渗流机理的页岩气藏压后数值模拟研究
王伟,李阳,陈祖华,姚军,梅俊伟,任建华,马波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 10 (1): 22-29.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0.01.004
摘要351)   HTML4)    PDF(pc) (2188KB)(388)    收藏

对于天然裂缝发育的页岩气藏,压后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互沟通,传统的双重介质模型不能准确的反映天然裂缝对产量的影响。针对气体在纳米孔隙中运移的微尺度效应,建立了气体在基岩中黏性流动、Knudsen扩散、表面扩散、吸附层以及气体解吸附等复杂流动机理作用下的多段压裂水平井数学模型。通过离散裂缝模型对天然裂缝和压裂裂缝进行简化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再运用数值模拟研究平桥区块页岩气多段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页岩气井早期产量主要来自裂缝系统游离气,吸附气采出程度平均只有10.1 %;储层未改造区域的存在使得基岩渗透率对累计产量的影响变大,裂缝密度和裂缝网络的连通性对气井产量和递减率影响也很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彭水及邻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常压形成机制
袁玉松,方志雄,何希鹏,李双建,彭勇民,龙胜祥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 10 (1): 9-16.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0.01.002
摘要257)   HTML5)    PDF(pc) (1741KB)(379)    收藏

彭水及邻区龙马溪组页岩气藏在地质历史时期存在过超压现象,但现今为常压,发生了由超压向常压的转变。通过抬升过程中地层压力演化模拟,揭示龙马溪组泥页岩在抬升过程中发生了超压破裂,产生裂缝,导致页岩气散失和超压释放。依据泥页岩覆压渗透率测试分析数据,认为当龙马溪组泥页岩裂缝面上所受的正应力大于15 MPa,即埋深大于1 000 m时裂缝将发生闭合。但裂缝闭合程度受泥页岩超固结比(OCR)影响,处于脆性带之下的泥页岩,OCR相对小,裂缝闭合程度相对高,超压可能未完全释放,现今仍然维持一定程度的超压;处于脆性带之上的泥页岩,OCR越大,裂缝闭合程度越差,对页岩气保存不利,容易导致超压完全释放,变为常压。泥页岩的OCR与地层流体压力系数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OCR比越大,越趋于常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飞塔防火墙的SSL VPN技术在企业远程办公中的应用
张玮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8, 8 (4): 77-80.  
摘要217)   HTML5)    PDF(pc) (5032KB)(377)    收藏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拥有多个异地分支机构的企业在其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具备良好的移动办公能力和需求,企业员工在基于 Internet或4G网络下能随时异地访问企业内部网络,高效开展各类办公业务。SSL VPN是远程用户访问企业内部数据最快、最安全、最有效的技术。用户可以通过其快捷安全地实现远程办公,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增强网络安全。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的管理和运维成本。针对具有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飞塔防火墙网络安全网关产品,讨论通过其SSL VPN虚拟专用网络技术构建适合企业应用需求的远程办公系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延川南深部煤层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增产实践
姚红生,陈贞龙,郭涛,李鑫,肖翠,解飞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1, 11 (3): 291-296.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1.03.003
摘要316)   HTML17)    PDF(pc) (3372KB)(377)    收藏

深部煤层气作为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一个新领域,资源潜力巨大,但效益开发面临极大挑战,如何进行高效开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深部煤层气储层改造困难、支撑裂缝短的问题,基于储层压裂改造适用性分析优化压裂体系,延川南煤层气田开展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储层改造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表明:①深部煤层气资源潜力大,含气量较高,介于13~20 m3/t,但开发难度较大,单井日产气量较低,介于0~500 m3,储层改造困难;②根据井下观测,现有活性水压裂工艺技术有效支撑裂缝主要集中于井筒8 m范围以内,主缝延伸一般不到30 m;③深部煤层压裂应以形成有效长距离支撑、高导流能力的规模人工裂缝作为主攻目标,提高加砂强度配合大排量,同时研发“低密度、长运移”支撑剂,平均单井日增产气1 800 m3,为解决深部煤层气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工程化CCUS全流程技术及其进展
桑树勋,刘世奇,陆诗建,朱前林,王猛,韩思杰,刘统,郑司建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2, 12 (5): 711-725.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2.05.002
摘要261)   HTML26)    PDF(pc) (2837KB)(373)    收藏

集群化规模部署是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去碳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发展工程化CCUS全流程技术是实现中国CCUS去碳产业集群化规模部署的关键和紧迫需求,对中国能源安全保障和碳中和目标实现意义重大。基于调研和研究工作积累,阐释了工程化CCUS全流程技术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工程化CCUS全流程技术的概念,归纳了该技术体系的基本模式、应用模式和技术关键组合模式,梳理了其技术科学流程;概述了工程化CCUS全流程技术的关键技术环节,探索揭示了CCUS全流程技术的形成机制;概要总结了国内外代表性CCUS全流程技术工程项目实例;讨论和前瞻了工程化CCUS全流程技术当前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及攻关方向。已有研究工作表明:工程化CCUS全流程技术以节能高效的CO2捕集、CO2化工生物与矿化固碳、CO2高效地质利用封存为关键环节和核心内涵,以CCUS源汇匹配、技术集成匹配和系统优化为形成关键机制;CCUS全流程技术模式复杂多样,其研发的技术科学流程由5个主要步骤构成;工程化CCUS全流程技术体系框架已经建立,研发和应用取得诸多进展,但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仍有差距;加快CCUS集群化规模部署的工程示范、强化全流程形成机制等CCUS集群化规模部署技术科学基础研究、重点突破CO2捕集、地质封存等工程化CCUS全流程技术关键环节成为应对挑战的主要攻关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川南深层页岩气体积压裂工艺技术
王兴文,林永茂,缪尉杰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1, 11 (1): 102-108.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1.01.014
摘要363)   HTML16)    PDF(pc) (3679KB)(370)    收藏

威荣深层页岩埋深大(3 500~4 200 m)、地应力高、地应力差异大(7~17 MPa)、储层脆性低(<0.5)、天然裂缝不发育,压裂改造面临施工压力高、压力窗口窄、敏感砂比低、加砂难度大。大型物模实验表明,威荣页岩压裂裂缝形态以主缝+分支缝为主,裂缝复杂程度低,压裂易形成双翼缝。在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甜点优化分段分簇,进一步细分切割地层。通过支撑剂运移规律研究,优化了三级粒径支撑剂铺置方式和注入时机,提高了加砂强度。通过复合暂堵转向压裂工艺提高了裂缝横向复杂程度,并通过缝内暂堵、优化施工排量和液体黏度,提高缝内净压力及裂缝复杂程度,从而提高压裂改造体积和控制储量。研究成果在威荣气田得到了成功应用,加砂强度提高至1.95 t/m,压后单井平均无阻流量为38.5×104 m3/d,单井EUR(估算最终可采储量)为0.9×108 m3,改造效果较前期显著提高。压后评估可知,压裂效果与加砂强度成正相关关系。因此,深层页岩气如何提高加砂强度、控制用液强度,是经济有效压裂的关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页岩气藏水平井压后不稳定早期产量预测模型研究与分析
赵金洲,游先勇,李勇明,蒲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8, 8 (6): 70-76.  
摘要179)   HTML10)    PDF(pc) (1461KB)(354)    收藏

页岩气藏低孔超低渗的储层特征决定其只有通过水平井压裂改造才能获得经济产能,而压后产量预测对施工优化设计和经济评估结果都具有重要影响。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修正后的Warren & Root模型,考虑解吸附、滑脱流动、微裂缝应力敏感等多因素,建立了一个不稳定渗流早期的页岩气产量预测模型,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和试井方法得到拟压力的解析解,并进行了实例验证与敏感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得出的单井平均日产量与实际值十分接近,证实了该模型的准确性;解吸附和滑脱流动对产量有较大影响,解吸附是页岩气开发过程中重要的产气机制;微裂缝的应力敏感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量大小,但影响幅度不及前两个因素。研究结果对页岩气产气机理研究以及早期产量预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草舍泰州组油藏CO2混相驱效果及二次气驱可行性研究
陈祖华,孙雷,杨正茂,王海妹,冯洋,华柑霖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 9 (3): 47-50.  
摘要218)   HTML17)    PDF(pc) (3579KB)(347)    收藏

草舍泰州组油藏CO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项目是国内较为成功的项目之一。针对一次混相驱后剩余油分布复杂、后期气窜严重等问题,开展二次混相驱的可行性研究。金相显微镜下观测真实岩心CO2混相驱的流动过程具有微观分维的特征,剩余油以薄膜状、孤立点珠状附着在岩石孔隙表面,CO2二次混相驱油效率为93.40 %,比一次混相驱油效率提高9.73 %;密闭取心显示平均残余油饱和度为30.8 %,III油组潜力较大。设计二次混相驱油可行性方案,采用分层系开发动用底部油藏,高部位注气抑制重力超覆,水气交替减缓气窜,全过程防窜调整剖面等方式,预计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8 % ~ 10 %。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页岩气藏“井工厂”模式下水平井裂缝分布优化
段永刚,张泰来,魏明强,任科屹,周铜,伍梓健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 9 (6): 78-84.  
摘要311)   HTML9)    PDF(pc) (3084KB)(345)    收藏

与常规气藏单井开发模式相比,“井工厂”开发技术具有大幅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工程成本等优点。页岩气藏“井工厂”小井距布井以及体积压裂模式下存在井间干扰和缝间干扰,影响井组整体开发效果。基于非结构PEBI网格技术自主研发了压裂水平井PEBI网格模拟器,并以微地震监测结果为依据,将水平井组体积压裂形成增产改造体积区(SRV)(考虑为椭圆形),综合考虑了页岩气吸附解吸、扩散和非线性渗流机制,采用控制体有限单元法建立了均质页岩气藏“井工厂”模式定压生产条件下压裂水平井组数值模拟模型,计算对比了单井生产和井组生产累计产量的差异,讨论了均质页岩气藏井组不同压裂裂缝分布方式和水平井布井方式对井组累计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井距布井产生的井间渗流干扰使得井组产量低于单井产量叠加之和;单井U型布缝模式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干扰,使得其井组累计产量要优于均匀和反U型布缝模式;水平井交叉布井下累计产量要优于平行布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煤层气井煤粉成因、运移和防控研究进展
吴昊镪,彭小龙,朱苏阳,冯宁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 10 (4): 70-80.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0.04.011
摘要333)   HTML6)    PDF(pc) (2164KB)(339)    收藏

我国煤层气开发以高阶煤为主,高阶煤脆性较大,在钻井、压裂工程中以及排采过程中易破碎产生煤粉。生产过程中,煤粉被水流搬运从而参与流动。随着产水递减,储层中煤粉的沉降会导致流动通道的堵塞,使得煤储层的渗透率大幅度降低。当煤粉进入气井井筒后,井底的煤粉可能使泵吸入口堵塞,造成卡泵、埋泵等事故,使得气井停产修井。综述了煤层气生产过程中煤粉产生的机理、运移规律以及目前主要的控粉措施,分别论述了煤粉产生的力学模型、水动力学模型,在储层以及井筒中运移机制的研究进展,将煤粉的运移全过程总结为剥蚀产生、流化启动、悬浮运移以及沉降堵塞四个阶段。我国的煤田地质构造复杂,部分含煤盆地的后期改造作用强烈,破碎的煤体加剧了煤粉产出和运移问题,而煤层气井的控粉工艺多借鉴油藏防砂技术,尚未形成针对煤粉特点以及煤层气排采特征的煤层气井防粉控粉技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聚合物驱研究进展及技术展望
曹绪龙,季岩峰,祝仰文,赵方剑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 10 (6): 8-16.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0.06.002
摘要510)   HTML23)    PDF(pc) (1838KB)(333)    收藏

随着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油气田的进一步挖潜显得至关重要。化学驱技术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之一,而聚合物驱作为最主要的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方法,在矿场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驱油效果。该文通过对聚合物驱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种驱油用聚合物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对聚合物驱的矿场应用效果进行总结,展望了聚合物驱在高温高盐等苛刻油藏环境下的发展方向。通过综述可以看出,虽然耐温抗盐共聚物、速溶聚合物、两亲聚合物等功能型聚合物已成功研发,但应用于矿场的聚合物类型仍然有限,如何将新型聚合物的研发成果应用于现场提高采收率是重点发展方向。随着不同聚合物类型的研发,对聚合物驱油机理的研究需要继续深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气田管输带压条件下天然气水露点测定及应用——子洲气田集气站为例
张益,沈磊,田喜军,胡均志,刘鹏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8, 8 (1): 49-53.  
摘要126)   HTML4)    PDF(pc) (1293KB)(332)    收藏

天然气从井口到处理厂的流动过程中,由于流程中温度和压力等不断变化,可能出现部分凝析水,造成输送效率下降。子洲气田集气站采用“小站常温分离、湿气气相输送、处理厂集中脱烃脱水”的工艺模式,其中常温分离的方法,需要通过水露点的研究确定凝析水产生的部位,明确不同工况下合理的集气站运行温度,提高集气站分离效率。利用自研的水露点测试仪对子洲气田(洲1、洲4、洲8)集气站外输部分取天然气进行不同压力下水露点测试,建立了水露点—压力的指数预测模型,进而建立了水露点与含水量的关系方程。子洲气田洲4站数据计算表明,该站夏季凝析水主要出现在外输到接收站的管道中,日产凝析水量约8 m 3,冬季时站内就出现了凝析水,从外输端到接收站的凝析水量少于夏季,但外输到接收站的管道中仍有一定量的凝析水出现,矿场外输压降和清出积液量随日期变化曲线说明了该次计算结果是比较可靠的。根据该次带压条件下水露点预测可计算的集气站管线日产水量,为现场措施清管提供有力指导,减少了管线运行阻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渝东南构造复杂区常压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再认识
何希鹏,齐艳平,何贵松,高玉巧,刘明,张培先,汪凯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 9 (5): 32-39.  
摘要262)   HTML11)    PDF(pc) (3109KB)(322)    收藏

渝东南构造复杂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了积极进展。为了进一步深化该区页岩气成藏认识,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实验分析、物探、钻井、压裂、试气等资料,从控制页岩气富集和高产的关键因素方面入手,通过典型目标解剖和机理分析,总结了页岩气富集高产规律,提出了页岩气富集高产受沉积相带、保存条件、地应力场三因素控制,即深水陆棚相控制资源规模,保存条件控制页岩气富集程度,地应力场影响压裂改造效果、控制单井产量。复杂构造区开展页岩气甜点目标优选和井位部署,首先,评价控制页岩气富集的资源基础,即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发育程度及指标;其次,评价构造作用强度,以明确页岩气保存条件及富集程度;最后,优选地应力适中的中等曲率带部署实施页岩气井,利于获得高产稳产。研究结果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中国石化低渗透油藏CO2驱油实践与认识
计秉玉,何应付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1, 11 (6): 805-811.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1.06.002
摘要249)   HTML18)    PDF(pc) (1798KB)(322)    收藏

针对水驱难以有效开发的低—特低渗透油藏,中国石化开展了30余个CO2驱矿场试验,取得了初步效果与认识。首先系统阐述了中国石化CO2驱矿场试验进展和典型油藏的效果,分析了技术政策和关键指标的变化特点,指出了中国石化发展CO2驱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分析表明,CO2驱解决了低—特低渗透油藏有效补充能量的难题,采用连续注气转水气交替的注入方式,方案实施6个月左右油井见效,平均单井增油1倍以上,换油率介于0.15~0.40 t/t。但中国石化低—特低渗透油藏最小混相压力多高于25 MPa,CO2驱混相程度低;同时,低成本气源匮乏,使得CO2驱经济效益受限。建议在争取国家政策补贴的基础上,实施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整体优化,并发展CO2与化学剂复合驱、尾追烟道气/氮气驱技术,改善驱油效果,提升经济效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常压页岩气水平井低成本高密度缝网压裂技术研究
蒋廷学,苏瑗,卞晓冰,梅宗清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 9 (5): 78-83.  
摘要221)   HTML9)    PDF(pc) (1425KB)(317)    收藏

随着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页岩气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现阶段我国高压页岩气藏已成功实现了商业开发,但是深层页岩及常压页岩的高效开发技术仍处在探索阶段。我国的常压页岩储层主要位于盆外残留向斜,构造变形程度较强,地层压力系数为0.9~1.3,埋深普遍较浅,地层能量不足,单井压后日产量为(1~5)×10 4m 3,至今未形成商业突破。高压页岩气藏的压裂工艺措施在常压页岩改造过程中收效甚微,基于常压页岩气井改造中的难题,从射孔方式、人工裂缝控制及支撑技术、现场施工工艺及压裂材料等多方面进行优化,研究探索了配套的高密度缝网压裂工艺方案,初步实现了多簇裂缝均衡延展及多尺度人工裂缝网络。该方案在渝东南某页岩气区块一口常压页岩气井中进行了试验,压后取得了良好的改造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平桥南区块页岩气井井下节流技术研究与现场应用
袁航,谷红陶,李佳欣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 9 (4): 83-88.  
摘要215)   HTML10)    PDF(pc) (1512KB)(316)    收藏

传统的页岩气田地面流程,尽管可以有效解决水合物堵塞问题,但在气田安全生产、绿色经济开发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井下节流技术可以有效简化地面流程,减小投资成本,降低地面试气安全风险,确保现场安全,但由于地质条件及气液产出规律等因素影响,尚未在国内外页岩气田中推广应用。通过分析井下节流技术在平桥南区高压页岩气井中的适用条件,对比该技术应用前后单井气量、压力变化情况,明确了井下节流器的下入深度、孔径及下入时机,证明该项技术不但可以有效避免平桥南区高压页岩气井生产前期水合物形成,而且可以大幅降低井口及地面管线压力,简化地面流程,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8油层组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刘秀婵,陈西泮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 9 (1): 1-7.  
摘要329)   HTML41)    PDF(pc) (3011KB)(314)    收藏

基于大量岩心分析数据,从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长8致密油性质、赋存空间入手,综合分析该区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富县长8段细砂岩含低密度、低黏度可流动致密油,且多聚集在微米级孔喉中。致密油成藏主要受控于广泛发育的长7、长9烃源岩,“源夹储、储内夹源”成藏模式,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环境下形成的复合叠置沉积砂体优质储层三大因素。根据上述致密油藏控制因素,结合目前勘探实践,预测出富县地区长8致密油6个潜力区块,为下一步勘探提供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可控冲击波解堵增透技术在延川南煤层气田中的应用
王喆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 10 (4): 87-92.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0.04.013
摘要165)   HTML3)    PDF(pc) (1966KB)(310)    收藏

为解决延川南区块煤层气井煤粉堵塞、产气量低等问题,开展了可控冲击波解堵增透技术的应用试验。选取4口典型井,进行了施工过程中的地质和工程参数分析,及实施前后产气量、产水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可控冲击波解堵增透技术应用于煤层气井中可以提高液体流动性,促进气体解吸扩散,并且可以解堵煤储层。可控冲击波解堵增透技术的选井标准是煤层破裂压力较低、压裂改造效果好、含有夹矸、煤层含气性好和地层压力系数相对较高等。该技术具有造缝与解堵作用,可提高地层液体流动性,清除地层污染,在延川南煤层气井近井地带解堵、提升产量方面也有较好的实施效果和应用前景,并且有望成为低产、低效井的一项新型增产技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基于Apriori关联分析的煤层气压裂效果主控因素识别
杨兆中,熊俊雅,刘俊,闵超,李小刚,杨晨曦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 10 (4): 63-69.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0.04.010
摘要189)   HTML1)    PDF(pc) (1903KB)(309)    收藏

煤层气井压裂增产改造效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综合制约,如煤储层地质特征、水力压裂施工参数等,故分析各因素的显著性,明确影响煤层气井压裂效果的主控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国内Z气田区块的压裂施工数据,利用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法对压裂效果主控因素进行追踪,并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形成了一套新的压裂措施效果主控因素识别方法,同时判断出影响该区块压裂效果的8个主控因素依次为:最大施工排量>平均砂比>含气饱和度>含气量>支撑剂施工总量>压裂液施工总量>携砂液量>前置液量,在压裂设计时可基于该方法,参照关联度大小优先调节不同的主控因素以控制压裂效果,进而为现场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页岩气实验地质评价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徐旭辉,申宝剑,李志明,张文涛,俞凌杰,马中良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 10 (1): 1-8.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0.01.001
摘要421)   HTML23)    PDF(pc) (1789KB)(307)    收藏

页岩气实验地质评价技术进步是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从页岩的含气性、赋存性和可压性三个方面,总结了页岩气实验地质评价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重点介绍针对中国南方海相页岩热演化程度高的特征,开发的超显微有机岩石学、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及孔隙表征等技术,探讨了页岩气实验地质评价技术未来发展方向,指出多尺度孔隙结构有效性及连通性、成岩演化过程中有机—无机孔协同表征、可压性动态评价是页岩气地质评价技术的关键攻关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考虑天然裂缝成簇分布的压裂液滤失研究
游先勇,赵金洲,李勇明,许文俊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 9 (2): 38-43.  
摘要264)   HTML12)    PDF(pc) (2484KB)(307)    收藏

对于天然裂缝发育的储层,压裂过程中压裂液的滤失对水力裂缝尺寸、支撑剂分布以及地层污染情况都有着较大影响。目前考虑天然裂缝影响的压裂液滤失模型,都忽略了天然裂缝成簇分布的特征,从而导致模型存在局限性。通过倍增串级方法建立了二维分形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合理地表征了天然裂缝成簇分布的特征;通过对裂缝孔隙介质网格单元进行剖分,将裂缝网络转化为各向异性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最后建立了基于渗透率张量的裂缝性储层压裂液滤失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天然裂缝发育带的走向在宏观上决定了压裂液的滤失方向和压力波的传播方向;压裂液会沿着长裂缝进行滤失,建议压裂施工时应提前对水力裂缝壁面的天然裂缝进行封堵;压裂液黏度对滤失速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1. 彭水地区常压页岩气储层特征及有利区评价
彭勇民,龙胜祥,何希鹏,唐建信,聂海宽,高玉巧,薛冈,凡渝东,刘雨林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 10 (5): 12-19.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0.05.002
摘要226)   HTML5)    PDF(pc) (3315KB)(305)    收藏

基于地质、测录井和实验分析资料,运用建立的页岩气储层定量表征方法,开展了彭水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一段常压页岩气储层研究,认为①—⑤小层内的优质页岩储集空间以有机质孔隙、页理缝或层理缝为主。FIB(聚焦离子束)测得的算术平均孔径以中孔为主(20~50 nm),而体积加权平均孔径为大孔(100 nm),这表明大孔是总体积和孔隙度的主要贡献者。岩心尺度裂缝导致气测突然降低或增高和小层级别的页岩气发生迁移。Maps新方法表明:隆页1井①小层的层理缝是张开且连续的,张开宽度为4.69 μm;顺层剪切缝的张开宽度为1.1~2.67 μm,层理缝与顺层剪切缝的面孔率之和为1.39 %,约占样品总孔隙度的1/3,说明层理缝与天然构造缝是主要的页岩气储层空间。与超压页岩气藏相比,常压区页岩储层的孔隙度略低,高角度缝及层理缝更发育。根据常压页岩气的储层评价参数与标准,对武隆向斜①—⑤小层页岩段进行评价,Ⅰ类储层有利区为620.22 km2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2. 页岩气井间压窜影响因素分析和防窜对策
何乐,袁灿明,龚蔚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 10 (5): 63-69.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0.05.009
摘要480)   HTML19)    PDF(pc) (1734KB)(299)    收藏

目前页岩气井间压窜问题突出,严重干扰邻井生产。以威远页岩气示范区某区块为研究对象,根据压窜后母井生产特征,提出以母井产量恢复速度为核心的压窜影响程度量化评价指标,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了10项地质、工程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井间距离、母井生产时间、平均单簇用液规模、天然裂缝与压窜程度的灰色关联度较高。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子母井位置关系、母井生产时间、单簇用液规模、天然裂缝对压窜程度的影响规律。评价结果表明:①井间压窜以巷道平行模式为主,巷道错位/相对模式压窜次之;②随着母井生产时间增长,母井产量恢复速度、恢复程度趋于降低,建议子井压裂时间控制在母井生产300 d以内;③随着平均单簇用液规模增加,压窜影响程度趋于增强,建议根据母井生产时间和井间位置关系,针对性优化单簇用液规模;④对于贯穿型天然裂缝发育的井段,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用液规模、优化射孔参数和施工排量,避免压窜。现场试验表明,该研究成果对页岩气减小井间压窜影响具有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3. 一种页岩有机孔与无机孔定量表征的方法
蔡潇,靳雅夕,叶建国,彭柳,孙婧榕,朱一川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 10 (1): 30-36.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0.01.005
摘要414)   HTML7)    PDF(pc) (5272KB)(297)    收藏

扫描电镜图像处理后得到的面孔率结果能够有效反映页岩有机质孔隙的发育程度,在统计样本足够大的前提下能够相对准确地定量表征有机质孔隙的规模大小。由于受扫描电镜绝对分辨率的限制,面孔率结果在小于2 nm的孔径范围内低估了有机孔含量,需要通过吸附法得到的孔径分布结果进行校正,再结合TOC和有效孔隙度来计算页岩有机质孔隙度,从而间接得到有机孔和无机孔比例。渝东南地区4口页岩气井的数据表明武隆和东胜地区以有机孔为主,底部①至②小层的有机孔比例高,最高可达85.89 %;彭水地区受有机碳控制,有机孔比例不高于20 %;平桥地区有机孔比例在20 %~30 % ,层理缝及纹层构造相对发育,尤其是纹层构造中碎屑颗粒与泥质互层间可能存在的裂隙或粒缘缝对无机孔的贡献较大。有机孔比例主要受有机质丰度与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的影响,有机孔比例与TOC含量在纵向上的变化规律高度一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4. 高含硫复合气藏试井解释模型研究
王海涛,寇祖豪,张烈辉,郭晶晶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8, 8 (6): 24-27.  
摘要216)   HTML6)    PDF(pc) (1405KB)(296)    收藏

高含硫气藏在开采过程中,当近井地带压力降低到临界值后,溶解在气体中的硫就会逐渐沉积并堵塞孔道,严重影响气井的产能。利用分形理论,基于高含硫气藏的硫沉积区和未沉积区建立了复合气藏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井筒相分离、井筒储集效应、表皮系数以及硫沉积区渗透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得到真实空间下模型井底拟压力解,结合Visual Basic 6.0绘制井底拟压力及导数的双对数曲线,并就表皮因子、渗透率变化指数、流度比等因素进行了敏感度分析,所得结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5. 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技术及攻关方向
胡文革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 10 (2): 1-10.   DOI: 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0.02.001
摘要527)   HTML20)    PDF(pc) (47969KB)(293)    收藏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是塔里木盆地勘探开发的主要油气藏类型之一,资源潜力大,前景广阔。近年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持续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开展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勘探开发实践,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基础地质理论研究、缝洞体地震精细识别、高效开发、工程工艺等方面取得了多项认识和突破,逐步创建了较完善的碳酸盐岩油藏地质和油藏工程方法技术系列,并创新发展了多项相适应的工程工艺特色技术,实现了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持续增储上产和高效开发,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可为国内外同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但如何持续效益开发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仍面临理论创新、工艺技术突破等问题和挑战,亟待开展缝洞结构描述、剩余油定量表征、井周储量动用以及稠油开采等技术的攻关突破,以期持续推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高效高质开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6. 观音桥段地质特征及其对页岩气产量的影响——以南川地区为例
李佳欣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8, 8 (4): 68-72.  
摘要260)   HTML7)    PDF(pc) (2404KB)(290)    收藏

渝东南地区观音桥段为一套赫南特期形成的介壳相泥质灰岩地层,海平面和古地貌控制是影响地层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上覆、下伏层均为深水沉积的黑色页岩,岩相上的改变表明沉积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且在平面上部分地区观音桥段发生缺失。通过对南川地区的观音桥段特征进行分析,结合该地区页岩气井各项静态评价指标及单井产能,研究南川地区的页岩气井产能与观音桥段的存在是否具有一定联系,而影响页岩气产量,其结论对渝东南地区页岩气选区提供地质依据,并对开发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7. 透镜状薄层底水油藏水平井长度的研究及应用
王敬朋,曹文江,史毅,范希彬,邱子刚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8, 8 (6): 62-69.  
摘要178)   HTML4)    PDF(pc) (2233KB)(288)    收藏

针对水平井在特殊的透镜状薄层底水油藏实际运用中与油层条件的适应性问题十分突出,国内外研究报道很少等问题。以新疆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白垩系呼图壁河组低幅度、中高渗、透镜状薄层砂岩底水油藏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钻井、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结合水平井实际开采效果,研究认识了透镜状薄层底水油藏水平井长度与井筒压力损失、油层适应性、油层钻遇率和开发效果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透镜体薄层底水油藏水平井合理长度的技术范围及界限,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可应用性,为类似底水油藏水平井开采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方法和重要的技术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8. 页岩气井产能表征方法研究
刘华,王卫红,王妍妍,谷红陶,金冰垚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 9 (5): 63-69.  
摘要194)   HTML5)    PDF(pc) (1612KB)(288)    收藏

常规气藏气井的产能主要用无阻流量作为衡量指标,通过试气、试采资料确定无阻流量,评价气井产能。页岩气由于地质特征和渗流机理的特殊性,用什么指标表征页岩气井的产能存在争议。结合国内实际页岩气井的测试与生产资料,提出不同开发阶段页岩气井的产能可以用无阻流量、可采储量和产气量三类指标进行表征。用无阻流量表征页岩气井产能时,建立了涪陵主体区“一点法”经验公式,产能系数α值为0.25。针对多工作制度的产能测试,多流量法在涪陵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用可采储量表征页岩气井产能时,在页岩气井进入递减阶段之前选用页岩气压裂水平井非稳态产能评价方法,进入递减阶段后采用经验递减法预测页岩气井的可采储量。对于定产生产的页岩气井,可以优选相同油嘴下的试气产量表征页岩气井产能。研究成果为页岩气井生产动态分析及开发技术政策制定奠定了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9. 不同粒径组合支撑剂在裂缝中运移规律模拟
张矿生,张同伍,吴顺林,李年银,何思源,李骏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 9 (6): 72-77.  
摘要376)   HTML7)    PDF(pc) (2488KB)(286)    收藏

研究支撑剂在裂缝中的运移规律对于指导压裂设计和压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支撑剂运移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排量、支撑剂类型、压裂液黏度等问题上,而在不同支撑剂组合对于支撑剂运移规律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则较少。设计了不同支撑剂组合对支撑剂运移规律影响的实验方案,采用自主设计的可视化平行板装置进行支撑剂运移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粒径较小的支撑剂在裂缝中的铺置更均匀,而大粒径的支撑剂更容易在入口处沉降;不同比例的中等粒径与大粒径的支撑剂组合时,其形成的砂堤平衡高度之间差异较小,而砂堤高度的非均匀性差异却较大,此时大量支撑剂沉降在裂缝入口端,裂缝深部支撑剂充填量较小,未能形成足够长、有导流能力的有效充填裂缝;而不同比例的中等粒径与小粒径组合时,支撑剂能获得比中等粒径与大粒径的支撑剂组合更远的铺置距离,且形成的砂堤高度较为理想,不同比例之间砂堤高度的非均匀性差异也更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0. 淀粉接枝共聚物凝胶堵水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
曹伟佳,卢祥国,张云宝,徐国瑞,李翔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 9 (1): 44-50.  
摘要186)   HTML8)    PDF(pc) (2370KB)(284)    收藏

渤海油田具有储层岩心胶结疏松、非均质性严重、原油黏度较高、平均渗透率较高和单井注水量较大等特点,注水开发不仅极易发生突进,而且注水开发对岩石结构冲刷和破坏作用会进一步加剧储层非均质性。为满足高含水期稠油油藏堵水技术需求,以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指导,以化学分析、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等为实验手段,以渤海SZ36—1油田储层岩石和流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淀粉接枝共聚物凝胶堵水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堵水剂组成为“4 %淀粉+4 %丙烯酰胺+0.036 %交联剂+0.012 %引发剂+0.002 %无水亚硫酸钠”时,堵水剂合理段塞尺寸在0.025 PV~0.075 PV。对于“边水+直井”模型,随原油黏度增加,水驱采收率降低。油井堵水后,含水率降低,但产液速度降低。原油黏度愈高,含水率降幅愈大,采收率增幅愈大,但最终采收率仍然较低。与“单边水+直井”模型相比较,“多边水+直井”模型水驱采收率较高,堵水增油降水效果更好。对于处于中高含水开发期油藏,由于前期水驱、调剖和化学驱等措施的影响,水井井壁附近区域剩余油饱和度较低,而油井井壁附近中低渗透层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因此,堵水措施增油降水效果要明显好于调剖措施的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