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地热水溶型和天然气伴生型氦气来源特征对比——以渭河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为例
张瑾, 张凤奇, 邹彦荣, 任小庆, 陈红果, 王鹏涛, 茹荣, 张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5, 15 (3): 463-470.   DOI: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5.03.013
摘要   (58 HTML5 PDF(pc) (529KB)(40)  

氦气是一种稀有惰性气体,在军工、航天、医学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国可供利用的氦气资源稀缺,目前尚未发现独立成藏的氦气资源,已知的氦气赋存形式主要包括天然气伴生型和地热水伴生型2种。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和渭河盆地作为2种类型氦气资源的典型盆地,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两地氦气同位素质谱分析、岩石放射性元素分析等方法,对采集的研究区伴生气、岩心和周边潜在的氦气源岩样品进行化验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氦气为典型的壳源成因氦气,渭河盆地在宝鸡—咸阳断裂、秦岭山前断裂等沟通基底的深大断裂附近,幔源成因氦气体积分数占比较高(最高达到6.959%)。渭河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同属华北板块西南缘,盆地基底组成均包括太古界—元古界变质岩-花岗岩系,构成了地区氦气形成的主要源岩,而渭河盆地氦气的主要源岩还包括周缘燕山期富铀花岗岩和盆地深部同时期隐伏花岗岩体。两地基底沉积岩系因U、Th元素质量分数较低或脱附气氦气量低于基底变质岩系,均不能作为主要氦气源岩。两地氦气的形成、运移、聚集整个过程均受源岩和断裂控制,与深大断裂带的展布密切相关。依据以上结论,可为两地氦气资源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采样地点岩性样品 埋深/m检测结果
U/(µg/g)Th/(µg/g)
临潼仁宗庙花岗岩(燕山期)地表22.133.2
临潼仁宗庙石英岩(太古界)地表8.25.5
临潼仁宗庙片麻岩(太古界)地表12.024.7
牧户关镇白云母石英岩地表6.32.8
牧户关镇粉砂板岩(太古界)地表15.714.1
牧户关镇二长花岗岩(燕山期)地表8.924.8
蓝桥镇钾长花岗岩(燕山期)地表47.219.8
翠华山片麻岩(太古界)地表9.17.5
翠华山片麻岩(太古界)地表5.618.9
翠华山二长花岗岩(燕山期)地表3.422.0
翠华山片麻岩(太古界)地表4.64.0
沣峪口花岗岩(燕山期)地表3.210.9
禹门口片麻岩(太古界)地表0.118.0
永参1井灰岩(奥陶系)1 9500.66.4
永参1井白云岩(奥陶系)2 7500.27.7
永参1井砂岩(二叠系)1 7800.97.5
耀参1井灰岩(奥陶系)1 2500.29.3
耀参1井白云岩(寒武系)1 8200.611.1
新耀2井砂岩(二叠系)9500.410.5
新耀2井泥岩(二叠系)1 1000.520.3
新耀2井灰岩(奥陶系)1 3701.14.6
新耀2井白云岩(奥陶系)1 8000.28.8
View table in article
表2 渭河盆地及周缘不同岩性放射性元素质量分数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盆地内渭河断裂以北基底主要为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放射性元素含量低。经采样分析,U、Th质量分数分别为0.19~1.13 μg/g和4.6~11.1 μg/g,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5 μg/g和8.0 μg/g。上古生界碎屑岩中U、Th质量分数分别为0.23~0.88 μg/g和7.5~20.3 μg/g。下古生界至太古界片麻岩U、Th质量分数分别为0.03~0.44 μg/g和2.9~18.0 μg/g,平均值分别为0.23 μg/g和8.54 μg/g。渭河盆地南缘花岗岩中U质量分数分布介于3.2~47.2 μg/g,平均值为17.0 μg/g,Th质量分数显著高于U,介于10.9~33.2 μg/g,平均值为22.14 μg/g;片麻岩-花岗片麻岩中U质量分数介于4.6~12.0 μg/g,平均值为7.8 μg/g,Th质量分数仍高于U,其分布介于4.0~24.7 μg/g,平均值为13.8 μg/g(表2、图3)。盆地南部基底的变质岩及花岗岩放射性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北部,大部分花岗岩放射性元素含量大于临近变质岩。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