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地热水溶型和天然气伴生型氦气来源特征对比——以渭河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为例
张瑾, 张凤奇, 邹彦荣, 任小庆, 陈红果, 王鹏涛, 茹荣, 张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5, 15 (3): 463-470.   DOI: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5.03.013
摘要   (58 HTML5 PDF(pc) (529KB)(40)  

氦气是一种稀有惰性气体,在军工、航天、医学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国可供利用的氦气资源稀缺,目前尚未发现独立成藏的氦气资源,已知的氦气赋存形式主要包括天然气伴生型和地热水伴生型2种。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和渭河盆地作为2种类型氦气资源的典型盆地,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两地氦气同位素质谱分析、岩石放射性元素分析等方法,对采集的研究区伴生气、岩心和周边潜在的氦气源岩样品进行化验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氦气为典型的壳源成因氦气,渭河盆地在宝鸡—咸阳断裂、秦岭山前断裂等沟通基底的深大断裂附近,幔源成因氦气体积分数占比较高(最高达到6.959%)。渭河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同属华北板块西南缘,盆地基底组成均包括太古界—元古界变质岩-花岗岩系,构成了地区氦气形成的主要源岩,而渭河盆地氦气的主要源岩还包括周缘燕山期富铀花岗岩和盆地深部同时期隐伏花岗岩体。两地基底沉积岩系因U、Th元素质量分数较低或脱附气氦气量低于基底变质岩系,均不能作为主要氦气源岩。两地氦气的形成、运移、聚集整个过程均受源岩和断裂控制,与深大断裂带的展布密切相关。依据以上结论,可为两地氦气资源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4 渭河盆地水溶氦气成藏模式
注:N2z为上新统张家坡组;N2l+b为上新统蓝田和灞河组;N1g为中新统高陵群;E3为渐新统。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渭河盆地少量幔源氦气源于地幔深处。氦气溶解于幔源热流中,随热流体沿基底大断裂(渭河断裂)向上进入地壳底部,由于温度、压力条件改变,使地幔氦气溶入壳源热流。生成于盆地基底花岗岩及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中的壳源氦气,首先赋存于岩体自身的原生、次生孔隙和节理缝中。随着生成量的增加,氦气随即通过深大断裂向上运移,溶于地热水,随地热水沿着断裂带向浅层运移,在新近系物性较好层段,在断层两侧向水平方向运移聚集成藏,形成地热水、生物气、氦气多矿种矿藏(图4)。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