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充填层序及沉积样式演化
罗少辉, 王蓉英, 岳勇, 李斌, 魏华动, 金仙梅, 姜忠正, 曹杨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4, 14 (2): 284-296.   DOI: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4.02.014
摘要   (242 HTML5 PDF(pc) (24208KB)(62)  

针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存在的古隆起陆棚相分歧,利用锆石U-Pb(铀-铅同位素测年)年龄、井-震联合开展了寒武系层序充填与沉积演化的研究。研究表明:在巴楚隆起,寒武系直接覆盖在克拉通结晶基底之上,寒武系沉积充填与前寒武系结构呈“镜像”关系。受前寒武系地形、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控制,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发育4个Ⅱ级层序,分别为寒武系层序1(玉尔吐斯组—肖尔布拉克组)、寒武系层序2(吾松格尔组—沙依里克组)、寒武系层序3(阿瓦塔格组)、寒武系层序4(下丘里塔格群),共包含7个沉积相、10个沉积亚相。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层序1—寒武系层序3早、中寒武世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塔西南坳陷沉积相为台地—缓坡—斜坡—深水陆棚相沉积,表现为向海凝缩减薄的沉积特征并发育寒武系烃源岩;寒武系层序4晚寒武世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主体演化为局限台地,塔里木盆地西台东盆沉积格局正式形成。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2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前寒武系地层岩性及锆石年龄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巴楚隆起前寒武纪沉积格局为隆起背景,早寒武世地层已超覆尖灭,不发育烃源岩。从巴楚隆起钻遇寒武系地层的MB1井、BT5井、Tong1井、H4井、F1井、XiaHe1井、ST1井来看,地层具有从边缘到中心逐渐变老的特征。边缘区域的Tong1井钻遇了前寒武系具有斑状结构的英安岩,同处于周缘地区的H4井、F1井、XiaHe1井、ST1井的井底地层测年与Tong1井基本一致,而Tong1井底地层锆石测年的最小值为603 Ma,该地层形成的时间上限为震旦纪;巴楚隆起内部BT5井钻遇的前寒武系地层为紫红色冰碛岩,这与南华系上统尤尔美那克组大陆冰碛岩极为相似,其锆石测年的最小值为716 Ma;巴楚隆起中心区域的MB1井底钻遇的角闪二长片麻岩为造山系基底,锆石测年的最小值为1 909 Ma。巴楚隆起前寒武系记录了塔里木地壳组成及构造热事件的改造。锆石谐和年龄直方图显示出3个主瓣,对应了[2 200,2 050)Ma,[2 050,1 800)Ma,[1 800,720)Ma 3组热事件(图2),依次为:塔里木古太古界古老地层经历了成铁系—层侵改造、Columbia(哥伦比亚)超大陆汇聚古元古带造山、Rodinia超大陆裂解。Tong1井底红褐色流纹英安岩,具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成分主要为石英,偶见白云母,基质具较强蚀变现象(图2a、图2b)。
研究依据塔西南钻井岩-电特征识别地质界面,利用“构造层序”时限、区域构造运动控制的海平面升降原则,将塔西南寒武系划分为4个Ⅱ级层序,即寒武系层序1(玉尔吐斯组—肖尔布拉克组,514.0~541.0 Ma)、寒武系层序2(吾松格尔组—沙依里克组,504.5~514.0 Ma)、寒武系层序3(阿瓦塔格组,497.0~504.5 Ma)、寒武系层序4(下丘里塔格群,485.4~497.0 Ma),具体如图3所示(图3中数据来源参见图2,数据引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