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充填层序及沉积样式演化
罗少辉, 王蓉英, 岳勇, 李斌, 魏华动, 金仙梅, 姜忠正, 曹杨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4, 14 (2): 284-296.   DOI:10.13809/j.cnki.cn32-1825/te.2024.02.014
摘要   (242 HTML5 PDF(pc) (24208KB)(62)  

针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存在的古隆起陆棚相分歧,利用锆石U-Pb(铀-铅同位素测年)年龄、井-震联合开展了寒武系层序充填与沉积演化的研究。研究表明:在巴楚隆起,寒武系直接覆盖在克拉通结晶基底之上,寒武系沉积充填与前寒武系结构呈“镜像”关系。受前寒武系地形、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控制,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发育4个Ⅱ级层序,分别为寒武系层序1(玉尔吐斯组—肖尔布拉克组)、寒武系层序2(吾松格尔组—沙依里克组)、寒武系层序3(阿瓦塔格组)、寒武系层序4(下丘里塔格群),共包含7个沉积相、10个沉积亚相。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层序1—寒武系层序3早、中寒武世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塔西南坳陷沉积相为台地—缓坡—斜坡—深水陆棚相沉积,表现为向海凝缩减薄的沉积特征并发育寒武系烃源岩;寒武系层序4晚寒武世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主体演化为局限台地,塔里木盆地西台东盆沉积格局正式形成。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4 塔西南测井及地震层序界面识别
注:SP为自然电位,单位mV。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塔西南寒武系各层序地层的差异明显。SB1(震旦系顶面为隆升不整合)是加里东早期Ⅰ幕的构造响应,巴楚隆起缺失玉尔吐斯组,沉积间断最大年龄约12 Ma;SB1在柯坪为震旦系上统奇格布拉克组与寒武系下统玉尔吐斯组的分界面,巴楚隆起Tong1井及 H4井区为震旦系上统苏盖特布拉克组泥岩或火山岩与寒武系下统玉尔吐斯组褐红色砂泥岩或硅藻岩岩性岩相突变面;该界面测井曲线变化特征易于识别,GR(自然伽马)曲线在界面之上为低值块状,界面之下跃升为高值且曲线变化为尖齿状;RD(深侧向电阻率)曲线由界面之下的平直低幅向界面之上块状高幅突变;地震反射界面在巴楚隆起玉尔吐斯组缺失地区反射较弱,连续性差,在麦盖提斜坡至塔西南坳陷反射连续性稍强,但与SB2(寒武系肖尔布拉克组顶面)反射界面间距逐渐减小直至重合。SB2为寒武系下统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与吾松格尔组膏盐岩的岩性突变面;GR曲线、RD曲线由肖尔布拉克组低值、平稳、微齿状突变跃升为吾松格尔组大值、变化波动大、锯齿状;界面之下地震反射弱,连续性较差,界面之上振幅强,连续性好,巴楚隆起局部反射清晰,麦盖提斜坡反射稳定。SB3(寒武系沙依里克组顶面)为塔西南地区寒武系沙依里克组灰岩与阿瓦塔格组膏岩的岩性岩相突变面;沙依里克组灰岩GR曲线变化平稳、微齿状, RD曲线、RS(浅侧向电阻率)曲线处于低值,曲线变化呈锯齿状;阿瓦塔格组膏岩GR曲线值先跃升高值,然后回落,RD曲线、RS曲线明显跃升块状高值。该地震反射界面振幅强,连续性好,易识别;该界面之下,地震反射振幅较强,连续性一般;该界面之上,地震反射振幅强,连续性好,平行反射结构,巴楚隆起局部地区显示超覆结构。SB4(寒武系阿瓦塔格组顶面)为寒武系中统阿瓦塔格组与上统下丘里塔格群之间的岩性转换界面;界面之下发育阿瓦塔格组褐红色膏盐岩,见膏溶角砾;GR曲线由阿瓦塔格组低值、微齿状向下丘里塔格群起伏、相对剧烈的高值齿状转换;RD曲线、RS曲线则整体由高值向低值转换;其反射界面波组特征清晰,为强而连续的蠕状结构,横向稳定,易追踪对比。SB5(寒武系下丘里塔格群顶面)为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平行不整合界面,界面之下为寒武系上统下丘里塔格群白云岩,界面之上为蓬莱坝组灰岩、白云岩;塔里木盆地钻穿该界面的钻井很少,钻井上较难识别,一般认为是大套白云岩结束而灰岩开始的位置,GR基值产生变化,RD曲线、RS曲线值多由低值变为高值;地震反射界面能量较弱,界面之下反射较弱,呈中低连续,界面之上振幅较强,呈中高连续(图4)。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