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严绪朝, 郝鸿毅 . 我国的煤层气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J]. 石油科技论坛, 2007,26(5):4-9. | 
																													
																							| [2] | 赵阳升, 杨栋, 胡耀青 , 等. 低渗透煤储层煤层气开采有效技术途径的研究[J]. 煤炭学报, 2001,26(5):455-458. | 
																													
																							| [3] | 李守国 . 高压空气爆破煤层增透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J]. 煤炭科学技术, 2015,43(2):92-95. doi: 10.13199/j.cnki.cst.2015.02.021
 | 
																													
																							| [4] | 袁亮, 薛俊华, 张农 , 等. 煤层气抽采和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现状与展望[J]. 煤炭科学技术, 2013, 41(09): 6-11+17. | 
																													
																							| [5] | 李守山, 姜文忠, 贾宝山 , 等. 低透气性煤层致裂增透技术应用与展望[J]. 煤炭科学技术, 2017,45(6):35-42. | 
																													
																							| [6] | 袁亮, 薛生 . 煤层瓦斯含量法确定保护层开采消突范围的技术及应用[J]. 煤炭学报, 2014,39(9):1786-1791. | 
																													
																							| [7] | 张宏伟, 付兴, 霍丙杰 , 等. 低透煤层保护层开采卸压效果试验[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7,17(6):2134-2139. | 
																													
																							| [8] | 赵振保 . 变频脉冲式煤层注水技术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8,25(4):486-489. | 
																													
																							| [9] | 汪虎, 武光辉, 耶毅刚 , 等. 煤层注水技术在高瓦斯矿井的应用展望[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5(7):58. | 
																													
																							| [10] | 赵阳升, 杨栋, 胡耀青 , 等. 低渗透煤储煤层气开采有效技术途径的研究[J]. 煤炭学报, 2001,26(5):455-458. | 
																													
																							| [11] | 王兆丰, 刘军 . 我国煤矿瓦斯抽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煤矿安全, 2005,36(3):241-246. doi: 10.3969/j.issn.1003-496X.2005.03.012
 | 
																													
																							| [12] | 李同林 . 水压致裂煤层裂缝发育特点的研究[J]. 地球科学, 1994,19(4):537-545. | 
																													
																							| [13] | 鲍先凯, 杨东伟, 段东明 , 等. 高压电脉冲水力压裂法煤层气增透的试验与数值模拟[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36(10):2415-2423. | 
																													
																							| [14] | 张阿漫, 汪玉, 闻雪友 , 等. 水下爆炸气泡动态特性研究综述[J]. 船舶力学, 2009,13(5):828-840. | 
																													
																							| [15] | 李恒乐 . 煤岩电脉冲应力波致裂增渗行为与机理[D].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2015. | 
																													
																							| [16] | 尹双增 . 探讨一种新的复合型断裂判据——塑性区最短距离r_(min)判据[J]. 应用数学和力学, 1985,6(6):507-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