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于翠玲, 林承焰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14(4):15-18.
|
[2] |
裘怿楠, 薛叔浩, 应凤祥 . 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
|
[3] |
王德发, 陈建文, 李长山 . 中国陆相储层表征与成藏型式[J]. 地学前缘, 2000,7(4):363-369.
|
[4] |
林承焰, 谭丽娟, 于翠玲 .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Ⅰ)——非均质控油理论的由来[J]. 岩性油气藏, 2007,19(2):16-21.
|
[5] |
林承焰, 谭丽娟, 于翠玲 .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Ⅱ)——非均质控油理论探讨[J]. 岩性油气藏, 2007,19(3):14-22.
|
[6] |
刘文超 . 码头庄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其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J]. 岩性油气藏, 2012,24(2):111-116.
|
[7] |
曾溅辉 . 正韵律砂层中渗透率级差对石油运移和聚集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27(4):102-105.
|
[8] |
曾溅辉, 王洪玉 . 反韵律砂层石油运移模拟实验研究[J]. 沉积学报, 2001,19(4):592-597.
|
[9] |
Weber K J . How heterogeneity affects oil recovery[J].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1986: 487-544.
|
[10] |
Weber K J . Influence of common sedimentary structures on fluid flow in reservoir mode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 Mining Science & Geomechanics Abstracts, 1982,34(3):665-672.
|
[11] |
于兴河 . 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5.
|
[12] |
毛志强 . 非均质储层夹层控油作用初论——非均质储层油气分布规律及测井响应特征[J]. 地球科学, 2003,28(2):196-200.
|
[13] |
曾溅辉, 王洪玉 . 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24(4):108-111.
|
[14] |
朱玉双, 柳益群, 赵继勇 , 等. 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研究——以华池油田长3油藏华152块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08,30(1):103-108.
doi: 10.11781/sysydz200801103
|
[15] |
曾溅辉, 彭继林, 邱楠生 , 等. 砂—泥岩界面碳酸盐溶解—沉淀反应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17(6):760-764.
|
[16] |
石玉江, 肖亮, 毛志强 , 等. 低渗透砂岩储层成岩相测井识别方法及其地质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段储层为例[J]. 石油学报, 2011,32(5):820-828.
|
[17] |
赖锦, 王贵文, 王书南 , 等. 碎屑岩储层成岩相测井识别方法综述及研究进展[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4(12):4942-4953.
|